close

看完《翻譯工作者手冊》後,我覺得內容包羅萬象,從港中台三地的翻譯概況,翻譯歷史,翻譯人員的素質及標準,到翻譯工具,都有基本的介紹,讓想要從事翻譯工作的人有一些基本的了解。翻譯歷史在翻譯史也有涉獵,所以在此將重心放在翻譯現況及翻譯人員素質來探討。

  這本書的出版日期(1991年初版),因為年代久遠,翻譯現況較現在是有落差的,但不難察覺二岸三地一直不停增設翻譯相關的學校和活動比重。2004年資料顯示,台灣的自由口譯員約53位,具備口筆譯背景的佔63.2%。相信現今的數字是增加的。另外,輔仁大學1988年首創翻譯學研究,也將翻譯的層級拉高至研究所。目前台灣翻譯研究所增設至六間,仍有許多大專院校正摩拳擦掌開拓這個領域。將眼光放遠至中國,中國也積極耕耘這塊市場。文中資料顯示內地的需求和供給不成比例,事實正是如此。2005年中國翻譯市場有200億的規模,但中國本地的翻譯社只能消化1/10,現今一定更為可觀。中國是一塊極具潛力的市場,未來更是有許多交流及耕耘的空間。現在中台也有許多翻譯的交流活動,包含交換生,二岸三地口譯大賽皆可略窺一二。

另外談論到翻譯人員素質。我們知道,雖然機器翻譯一直在進步,但是卻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。翻譯員的價值,就在於辨別機器無法判斷的語意。我們既認同「意譯」優於「直譯」,但翻譯的標準依然各家標準不一。仔細比較中台二方譯文,仍然也有許多不同。我個人認為,台灣的譯文較能靈活運用,內地的譯文比較近於直譯,這或許和生活標準和語言方式有極大關連。儘管內地的譯文從以來就有許多討論的空間,對台灣人可能不容易接受,但了解更多翻譯理論後,我發現翻譯的標準,部分是要以接受群的習慣做調整,如果能讓譯文的接受群認可,我覺得就是好翻譯。

最後,不管逐步口譯和同步口譯,這本書讓我有了更廣博的國際思維,國外的翻譯人員培養,中國對於學生素質的要求,都是自己覺得可以學習的地方。雖然現在國內的市場也非常蓬勃,但譯者素質也是非常不平均,自己在做翻譯的時候更能體會箇中辛苦,我相信在中國亦然。所以我覺得更要警惕自己,也要把握這個機會,學習別人的優點,培養自己的實力,更要打開自己的世界觀,多學習不同文化下使用語言習慣的差別,將來不管是在二岸三地何處遊走,皆是康莊大道。

 

 參考資料:

  1. 台灣翻譯產業研究現況
  2. 朱博森教授部落格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jugic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