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翻譯工作者手冊》是由多篇各自獨立的文章構成,探討翻譯的各個面相。其中有些主題特別吸引我,忍不住會拿出來與自己的經驗做比對。有些則和目前接觸到的翻譯課題不大相關,就只快速翻閱過去(例如機械翻譯)。

由於進入輔大前在英國修習了一年翻譯課程,也有來自北外、上外的同學,回國後總會比較兩校的教學方式,並好奇兩岸三地甚至美國、歐洲各地學校的教學方式。手冊的卷一和卷三正好滿足了我的好奇心(雖然有些資訊並不是最新的現況,但還是可以作為參考)。在北外的部份,書中提到聯合國提供一年的資助並且會直接發聘書給優秀的畢業生,這樣的方式其實可以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定下方向。全部的練習、準備,都是為了聯合國的考試和開會方式。這樣的訓練方式其實目標是非常明確的,有其優勢。英國的學校提供了至聯合國見習的機會,也是透過這次機會,我得以親身體驗聯合國會議上口譯的運作方式,也發現現場和學校訓練的差距。這或許是考慮到大部分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並不在此(畢竟有幾人能做聯合國譯員呢?),但是若是能及早認識、接觸未來的工作場合與可能情境,對於接受訓練的學生有益無害。當時的同學現在部分已開始口筆譯工作,分享經驗時都忍不住感嘆,「早知道現在工作是如何如何,當初在練習時可以如何如何的會更有幫助」云云。

另一感想則是,在台灣,譯者的地位真是比歐美國家低多了。連在大陸,或許是因為有聯合國譯員的需要,多少被視為專業人士。相較之下,台灣的譯者就像書中提到的,面臨的一大問題其實是「窮」,不僅薪資低且經常被忽略。事實上,台灣的中文教育提供很大優勢,且文藝氛圍比大陸興盛,也有許多有志者想往這方面發展,實在是應該多加重視翻譯活動。(第六章提到日本為翻譯王國,翻譯家地位崇高令人羨慕!)

卷二對翻譯理論的整理,雖然篇幅不長,但讓我受益良多。主要因為許多學者的名字或理論名稱,經常在課堂上聽到,這學期也在不同課堂上零散地讀了許多文章,但始終捉不到一個完整的架構,所以接受到的資訊總是一篇篇各自獨立,無法做連結。第五章則是做了很大綱式的分類,讓我可以把之前讀到的理論做個統整(不過書中並沒有提到功能理論,是否是因為書出版時還未流行?)。或許對老師們來說,這是最基本的概念,但是在沒有看到這樣直接的分類之前,理論對我來說的確是各自獨立且許多地方不知所以然的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jugic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