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這次所閱讀的《翻譯與人生》,與過往閱讀過的叢書相較,這本書多了幾分趣味性!例子舉了很多,也比較生活化(個人感覺!)。由於此書切入的角度甚多,這次的讀書筆記取4個印象較深刻的來分享!

首先,是作者提到關於「讀者接受機緣(p.22)」一本書即使翻譯得在怎麼好,譯本所提倡的主題(思想/觀念),在譯入語國家尚未普及的話,也是枉然!這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借鏡(提醒?):「不要想翻什麼題材就翻譯什麼題材!至少也要考慮一下譯入語國家,對於此相關議題到底熟不熟悉?」

仔細想想,這觀念似乎本來就該具備的!但最近被不知道打哪來的滿腔熱血衝的弄得思緒不清,老是想「東翻西翻」!

其次是「新一代文字消費者部分(p.30)」的部分。這部分提到新一代消費者有以下特徵:「沒有耐性、沒有閒情、沒有興趣、沒有時間、甚至沒有能力去享受或使用比較有篇幅規模深入探討問題的文字。」

上述這些雖然沒有全中,但是也中的七七八八了(汗!),當我站在讀者的立場的時候,我完全沒有感覺到上述那些特徵有何不妥!但是換作是譯者角度來看的話,可就大大不同了!「翻譯」本身就已經是很辛苦的一件大事,還必須要做到「過濾」資訊、遷就讀者習慣……等。

想到我每天翻閱的那堆雜誌,竟然是這樣如此被過濾、潤飾……。內心對那些譯者、編輯們……突然有股深深的尊敬(?)。

接著,佩服完之後也有一點小小疑惑(好奇?)的部分,在p.44有提到「由於過往的不愉快經驗或是社會流行的偏見等原因,不少讀者對翻譯作品比較抗拒,不大願意購買或閱讀,先入為主地覺得文字難以消化,讀得不夠痛快,或是書中的主張或資料與自己的情況有隔閡。

社會流行的偏見?坦白說我很難想像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情形?亦或者說,我想不出哪個國家有這樣的情形。

不少讀者對翻譯作品比較抗拒?這讓我想到:身邊的朋友,曾經抱怨說:「譯者沒有翻譯出作者的味道。」聽了這樣的話我不禁反思,究竟「作者的味道」標準究竟在哪兒呢?

是讀者說了算?還是作者看過譯本說了算?(但是作者也不可能譯本每種語言都懂吧?)唔!這部份,算是剛好延伸出來的問題吧!

最後,作者在「翻譯工作的人生意義」裡寫了一段我覺得很棒的話!

「你可以把翻譯工作當作一份work(工作),也可以把它當作一個job(職業)來看,也可以當它做個career(事業),也可以當它做一門profession(專業)甚至當作一種vocation(召喚)。」(p.156)

就現在的我來說,「翻譯」既非工作,也非職業,更不可能是事業,說專業也談不上,召喚…目前也還沒有感受到(?),但,看完書,總歸是有個心理建設吧!以後如果踏進翻譯界,或多或少都能從容(?)一點面對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jugic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