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從《翻譯工作者手冊》、《翻譯初階》、《專業翻譯》到如今的《翻譯實務》。一系列的書一路看下來,相類似的部分很多,如:

     ①譯者的分類(ex:政府機關譯員、特約譯員、傳譯員……等。見p.5~13)

     ②譯文的種類(ex:商業文件、教學教材、文學作品……等。見p.14~28)

     ③譯者該有的基本素質(ex:運用語文的能力、能抵授工作壓力……等。見p.29~41)

     ④翻譯相關的工具書(ex:漢英字典推薦。見p63,64)

當然,也有增述的部分,如第十二章節─「研究翻譯問題那些書有用?」這裡面推薦了一些翻譯論著,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:

 

特點

優點

缺點

語文學式

、凡談翻譯幾乎必是只談文學翻譯。

、文學翻譯的原則當作翻譯原則

舉出許多實例,深入研究翻譯難題,介紹各家的解決方法。

、初入翻譯時碰到的難題都不是這些。

、讓讀者產生錯覺,以為翻譯的情況、成敗=書裏介紹那樣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

比較語法式

把翻譯工作當作純為符號轉換的過程

(例:從乙語言找某自某詞代替甲語文原文的字詞,再按照乙語法重新排列組成譯文。)

集中討論原文和譯文的語法特點。

適合初學者逐步練習,解決一些語文方面的疑難。

把翻譯這個錯縱複雜的活動過於簡化,容易令人產生錯覺,以為翻譯止於這個層面。

傳意式(交際式)

著重分析原文「意義」。

 

比較全面來看翻譯工作,結合各有關科目的心得來處理翻譯問題。

Ⅰ、談論問題抽象。

Ⅱ、初學者好像不能馬上拿那些理論來應用。

Ⅲ、論者提不出全面的理論給譯者拿來實踐。

而《翻譯實務》一書讓我「震撼」及「糾結」的地方各有其一。

震撼的地方是:一個小小的誤譯,竟然造成歷史上著名的「廣島原爆」!在高中時期,念這段歷史的時候,輕描淡寫的帶過,卻萬萬沒想到,它竟然跟翻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!這讓我彷彿看到巨大的「壓力」二字,壓在「譯者」上面。

糾結的地方是(p.48):這頁提到了「語言背景」,舉了一個例子:「原文作者19世紀為紐西蘭女工,寫家書給半文盲的爸媽」,如果要翻譯必須考慮的因素竟高達六項之多!

(1)19世紀的英語與現代英語的不同。
(2)紐西蘭英語與英國美國的英語的差異。
(3)男女說話方式的差異。
(4)說話方式的不同(ex:工人與達官顯要)
(5)行業術語的辭彙。
(6)收信對象的學識程度不同,而產生的用字遣詞差異。

這樣大範圍的考量,媲美當初我在拍片時的角色揣摩一樣!根本就是「演戲」!難怪書裡面提到「翻譯許多時像演戲」(p,35)

演什麼像什麼!把翻譯比喻成演戲,給了我一個很大的聯想!這個學期,看了那麼多(?)翻譯理論,討論過許多(?)翻譯策略,這些與演戲做聯想的話,就與「演戲人員(=譯者),想要怎樣詮釋(=翻譯),導演(=委託人)所指定的角色(=原文),給觀眾(=讀者)看」極為相似吧!

由這樣模式思考,幫助我重新審視、思考、架構之前所讀過翻譯叢書、理論所提到的一些概念!啊…真是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!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jugic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