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翻譯初階》這本書對翻譯工作的入門者或是對這門領域感到好奇、有興趣的人提供了最佳選擇。雖然已知翻譯不是件簡單的事,但透過此書才又更佳了解一位譯者在工作上的辛勞。在第二章及第十章,清楚地寫到當譯者在譯一部作品時各個階段的準備工作,包括最好先閱讀一次作品在開始翻譯、譯完先丟開一段時間再審視等等,都是先前所不知道的。此外,大型翻譯的工作時間前後加起來甚至長達四個月,實在不令人佩服起譯者們的毅力及專注力。

        第六章提到若是原文有看不懂的部分可以藉由查閱工具書、詞典等方式來解決。不過閱讀到此,卻發現現在學外語的學生幾乎都是使用電子字典,鮮少看到有人還會帶著一本厚厚的字典了。不過系上的老師也曾經說過,紙本的字典裡頭解釋和例句才比較多,電子字典相比之下是少很多的。但現在是以快速方便為導向的時代,不知以後會不會變成電子字典大行其道呢,而這對於翻譯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也感到好奇。

        而第七章提到了許多在日常生活已習以為常的中譯名,因原發音欠準,而一錯則錯上好幾年。像是「格林威治時間」、「泰唔士報」等等。雖然像《The Times》實在錯得離譜,但我的想法會比較傾向於將錯就錯,因為即使現在改為「倫敦時報」,反而會被人誤認為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家報社罷了,和「泰唔士報」無法做相連。就像書中提到的,積非成是也會成「真理」,大家耳熟能詳的說法即便錯了,也不會有人想翻案,唯獨了解實情後,才不禁令人覺得好笑。

        在第十二章講到了「翻譯腔」的問題,的確翻譯腔重的文章,看起來會頗吃力,造成閱讀上的不便。像我媽幾乎不看翻譯作品,她寧願看張愛玲等華人作家所寫的作品,問她為什麼,她說西洋翻譯的書看不習慣,翻譯出來的句子不像中文,想必就是所謂的「翻譯腔」了。但我卻恰恰相反,小時候不愛看中國小說,反而喜歡看世界文學名著等等,即使句子有些因翻譯稍微不順也不以為意,翻譯作品有西洋味道正是我喜歡的風格,帶點翻譯腔也不會令我反感。因此在我個人的想法上,只要不要嚴重到影響閱讀,甚至讓讀者讀起來相當吃力,都是我能接受的範圍。但反觀譯者一定難拿捏翻譯腔的尺度,因為隨著讀者的喜好不同所能接納的也不同,或許不愛的人就是永遠不可能拿起來翻閱也說不定。此外這章還提到不中不西的漢文(即惡性歐話語),令我訝異的是,很多舉的例子竟然就是我平常生活當中會使用甚至會書寫的字句,但以前都未曾發覺有什麼不對勁,頂多覺得饒舌了點,但從不覺得他是「錯誤的中文」。但我想,即便惡性歐話文字有時晦澀拗口,這種風習應該也難以改正,除了使用上越來越習慣,想必很多人是根本未「察覺」到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jugic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