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 翻譯工作者手冊》為了從事翻譯這一行提供一大堆資料,不僅翻譯的最基本要求、培訓、工具等,也涉及到比較不為人知的題目。

第一卷將大陸、台灣、香港三個翻譯界個別談其特色。談此三地翻譯界,翻譯語言是最明顯的。大陸以英俄法日西語為最常見的翻譯語言,台灣則以英日台語為最基礎翻譯對象,香港則以英廣日語、再加上普通話為翻譯對象。

另外、每個地方以不同立場來看待翻譯和譯者,自然翻譯價格也是隨著地方而定的。每地的經濟情況也影響到翻譯界。因為香港跟許多西方國家做買賣,科技翻譯極其重要而文學翻譯卻沒受到歡迎。就台灣和中國而言,台灣翻譯界特別重視中文能力,而較輕看外語能力,中國反而重視外語能力而輕看中文能力。這三個地方也有所相似點,幾乎每個地方都缺乏歐洲語言的課程和人才,所以歐洲文學通常以英文譯本來譯成中文。

第二卷談翻譯理論,並把它分門別類。按作者的分類方法,可以說翻譯理論至少有以下的七種:文藝學派、音譯、語言翻譯、語用翻譯、語段翻譯、動態等值翻譯、詮釋性的翻譯。我們譯者都熟悉的理論和討論、如直譯或意譯、對等理論、信達雅等都可以從以上的七種角度來分析。我自己覺得音譯的部分很值得談。由於有些概念翻譯過於棘手,譯者不得不暫時以音譯來翻、就像哲學和宗教裡面的專有名詞,譬如:「tao」,「dasein」, 「 aporia」 等。

因為中國缺乏中國獨有的翻譯理論,不得不依賴西方所創造的理論來發展。但作者主張,因為語言情況總不一樣、每個地方的理論「出自本身的語言、文化系統」(翻譯工作者手冊, 145),各地應該創造各地特用的翻譯理論。

最後,第四卷的兩章談翻譯是否有標準。作者可能主張翻譯標準要從一個spectrum上定下,我個人也十分贊同這種看法。因為每個地方和領域的需求不同,再加上譯者和讀者的背景差距,世上沒有所謂的完美無缺翻譯,我們只能說在某地某時,由某人來翻本書,有可能達到很好的成果,但總有所改善之餘地。就算是很高名的譯者,總有不同一的地方。就中國譯者來講,嚴復、魯迅,道安,玄奘,林語堂都以不同立場而看待翻譯,然後西方的就更多了,如Nida、Newmark、Tytler、Dryden等。這就說明,我們從事翻譯的人,非得究根問底才會達到我們自己能用的翻譯理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jugic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