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 看劉靖之主編的《翻譯工作者手冊》,我想國內的翻譯界有很多地方能借鏡大陸、香港的經驗。官方支持度方面,大陸北京第一外語學院已經能跟聯合國合作辦「譯訓部」,香港已經發現中英翻譯的不足已應付現實需要,而開始加強第三語(粵)翻譯。台灣的教育觀念普遍卻仍傾向把翻譯當成學習英文的附屬工具,台大要開翻譯所不行、要用翻譯代替論文也不行,皆源自對譯者看貶之故。 


        民間動員方面,大陸有二十多省、市、自治區成立譯協,龍頭中國譯協有17國語言(其中包含世界語)的理事成員,發行「翻譯通訊」月刊、出版各類翻譯叢書,台灣翻譯學會雖也出版論文集,但目標群眾狹窄,舉辦的活動又多為學術研討會缺乏親民的吸引力,推廣翻譯、提昇翻譯地位的動力自然就弱了。現在的情況和當初劉靖之成書時想必已有差距,台灣對翻譯下的功夫要更積極才行了。有完整的組織,才能確保翻譯品質、統一各家譯名、提高譯者地位、進而提高稿酬。


        書中收錄的翻譯簡史寫的十分流暢,讀來感覺暢快,不過也可能是因為內容在上翻譯史時都有談過,才比較能懂。不過上課時感覺都在「見樹」,這篇的好處是看完後好像總算「見林」一樣。我比較驚訝的是像鳩摩羅什這樣的大師,竟也會「一月餘,疑義猶豫,仍未操筆」,非得請來師父澄清後才敢下筆。這樣的精神,不正是我們譯者最該學習的「研究精神」嗎?Peter Newmark也指出翻譯是一門科學研究,要觀察、找尋規律,才能呈現真實的訊息。看過之後,深覺翻譯大師之所以為大師,不是因為天賦異秉,而是因為有一股求真的堅持,強韌不妥協,願意花時間反覆推敲。看到這,我又想到書裡也提到林文月女士因宋淇先生與其討論《源氏物語》中一字的譯法兒感動不已。就是因為過去和現在都一直有這樣堅持的人物默默付出,中國翻譯史才得以發展至此呀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jugic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