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劉靖之主編的《翻譯工作者手冊》後,深深體會一個國家的翻譯事業是否興盛以及譯者是否受到重視,與政府政策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誠如作者在前言提到,香港翻譯的迅速發展,是拜「一九九七」問題之賜。 許多原本以英文為主的文件或作品都需要翻成中文。另一方面,香港政府必須聘用大量雙語人才,而興起翻譯之風。在翻譯的種類方面,由於香港與中國間的貿易日趨頻繁,因此貿易相關的翻譯成為主流。由此可見,社會背景因素對一個國家翻譯發展的影響力。日本的翻譯歷史由來已久,尤其是明治維新之後,由於當時政府推動國家現代發展,學者開始大量從事外文書籍翻譯,雖然當時的翻譯技巧未臻成熟,但因翻譯工作者多具有學者身分,地位崇高,這點是在其他國家極罕見的現象。和日本相較之下,台灣的翻譯作品雖然很多,但不論在政府機關或社會上,當今台灣譯者受重視的程度似乎仍遠不如日本譯者 。

        本書的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提出譯者的訓練與素質。文章作者提到成為好譯者的三個基本要素:語言能力、背景知識以及邏輯與分析能力。對譯者來說, 語言能力只是最基本的條件,知識背景與邏輯能力其實更重要。有足夠的知識背景才能使用最合適的辭彙。尤其是遇到原文語意不通的情況,如何產出文意通順又不失真的譯文,才是譯者真正的考驗。

         另外,本書在翻譯理論與中國翻譯史方面,本書亦提供簡略的介紹。在翻譯理論方面,雖然作者將眾多複雜的理論分為七類,但仔細看過後發現,其實有些理論的內容概念似乎有重疊。例如將文藝學派中的意譯與語段翻譯相比較後發現,雖然基本的分析點有點不同,但都有避開太過貼近原文,以免流於死譯或硬譯的目的。此外,本書收錄黃邦傑所撰寫的中國翻譯簡史,時間從秦漢以前至五四運動以後,為讀者提供了最基本而廣泛的翻譯史介紹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jugic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