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問題一~問題五:

進翻譯所之前的工作經驗與在翻譯所的學習過程

學生:陳圓心、蔡政達、蔡青媖

受訪者:C 老師

分工:

蔡政達、陳圓心

蔡青媖

 

 

書面報告、打逐字稿、

書面報告、總整理

 

問題一:進入翻譯所之前的經歷與念翻譯所的動機?

        大學讀理工科系,第一份工作是工程師,擔心變宅男,所以轉行。後來擔任報社編輯(news writer),第一次接觸翻譯(翻譯工作主要為中翻英 )。進入翻譯所前最後一份工作是做行銷(賣顯示器),之所以轉行,是因為想找份「人的工作」,可以接觸人群,與人互動。

 

問題二:最喜歡哪一份工作?

        工作近十年才來念翻譯所。當初報考翻譯所的主要動機是:「如果想換工作,需要學歷」。 因為必須和應屆畢業生競爭,所以不考慮報考理工科系。偶然的機會發現翻譯所,我本來打算拿到學歷後,回去做行銷或工程師。「沒有想過要做翻譯」。後來辭去工作,沒有退路一定得念完。畢業後有同學介紹案子,打算做完再去找工作,沒想從此以後就一直接不同的案子,做到現在。值得注意的是,「離開原來的領域一段時間後,很難再回去,因為大家都在進步。」

        進翻譯所之前的工作內容對念翻譯有很大的幫助。優勢不是語言能力,而是長期累積的知識。在很多情況下翻譯需要背景知識。

        其實筆譯的工作時間也並非如大家所想的那麼有彈性。

 

問題三:可否簡述在翻譯所的學習經驗以及遇到的挫折

我讀一年級時還在上班 (因為公司不放人),每天往返於學校和公司間。我每天工作到半夜,幾乎住在公司,忙到沒時間思考學校課業,所以沒辦法體驗一般研究生遇到困難與克服的過程。

二年級需要準備專業考試,週一練到週五,以所辦為家,從早上九點到待到晚上十二點。當時覺得「練習是理所當然的」。隨時隨地都在練習,但很沒有系統,也沒有方法。投入很多時間但效率不高。當時心裡只想「有練有心安」。

 

問題四:是否有Role Model

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長處。我知道有哪些是我還做不到的,彼此學習是持續不斷的過程,沒有人能說自己是最厲害的,口譯沒有這種事情。

 

問題五:如何整理字彙庫?

一開始是依不同領域分別建檔,但後來發現不同領域的詞彙會重復出現,或出現無法歸類的辭彙。因此現在全部整理成一個檔,也不特別整理,需要時就用 control+F 搜尋。有時是放整個句子或段落,目的是方便瞭解在怎麼樣的上下文需要如何使用某些特定辭彙。常見的字和用法不放例句,但不熟悉的就需放整個句子。

 

問題六~問題十五:

念完翻譯所之後的工作經驗

 

問題六:是否從事過 in-house以及從事in-house 的感想?

進翻譯所前在報社工作七個月)領月薪,算是唯一做過的in-house工作。我畢業後沒有做過in-house。秦霈霈(學姊)在法律事務所做in-house多年,曾經來所上分享經驗,有錄影可以借。許多學長姐都是很棒的in-house譯者。

在全公司只有一位譯者的情況下,不建議同學做in-house工作。因為譯者不屬與任何一個單位,和同事沒有共同話題,有問題也沒人可討論。只是一個支援的單位,不是生財的的單位。如果是翻譯社的in-house,就是生財的單位,地位不同。或者像秦霈霈,屬於法律事務所裡的一個部門。

另外,需要考慮in-house工作有沒有升遷加薪的空間。

 

問題七:第一次接案的經驗?

二年級課修完後,同學介紹了一個客戶。之後就一直有人自動找上門。做好一個,自然會有下一個,因為客戶間會口耳相傳。相反地,也有可能半年內得罪全台灣的客戶,尤其現在有了網路,訊息流通更快速。

第一次接筆譯是有關黑面琵鷺的紀錄片(中進英)。後來還做了一系列台灣保育類動物、櫻花鉤吻鮭和綠蠵龜等等。我喜歡專挑難度高,比較少人願意接的案子,例如中藥。當時我會在圖書館待上一整天(畢竟當時沒網路)。接一些高難度的案子,可以建立名聲。

另外,要能判斷哪些可以接,哪些是自己能力之外的。有些很難但你很有興趣,願意花很多時間找資料的(例如黑面琵鷺),就可以接。很難又沒有興趣的就不要接。

 

問題八:是否曾遭客戶退件或溝通困難的現象?

有。客戶會說這個字沒翻那,個字沒翻,但我只能解釋我翻譯的方法與選某些辭彙的原因。客戶最大,客戶要什麼就給什麼。我會先溝通、解釋,客戶有時能接受,但若客戶堅持立場,我會退讓,任由客戶自己改。客戶改到一個底限時,就隨便他們,不過我會要求客戶不要說是我翻譯的作品。

 

問題九:翻譯資料時如何增進搜尋技巧?

網路之外還可以找相關議題的書籍。要注意不是找出詞對詞的對應,而是吸收背景知識,幫助你了解原文。有時需要看很多篇文章才能更瞭解某議題,而且要消化看到的訊息。搜尋資料與翻譯的過程很累,每個領域都要投入很多時間與精力。但下次再遇到同一個領域,需要的時間就會縮短。此外,每重複一次相同議題,所花的時間就會愈短,所以一開始比較辛苦,但之後就不需要再花那麼多時間。

 

問題十:一開始接口譯是什麼時候?有沒有比較難忘的口譯經驗?

六月課修完,第一個案子是由學姐介紹,在十二月。這六個月間,都作筆譯。第二次是兩個月後,有關釣魚台主權問題,使用很多法規,只能在開會前一個晚上猛K

比較難忘的經驗:我過去從來沒去過臺北市立動物園,第一次去就是去做口譯,去做綠蠵龜的口譯。過程中,有位大陸講者提到綠蠵龜的天敵,就列出舉十幾種蛇,我只能說 “snakes”。這是滿難忘的經驗 。另外一次,同樣是做綠蠵龜的主題,我們去澎湖開會。因為綠蠵龜是保護動物,所以開會的目的要去調查綠蠵龜的死因, 調查死因的方式就是解剖,他們要去教那台灣的專家如何解剖。講者是夏威夷的權威,他們帶來一隻超級大隻的綠蠵龜,第二天的會議是把那隻超大隻綠蠵龜切開解剖,一塊一塊解剖,講者還特別交代穿最髒最舊的衣服,因為會很臭。這些都是很有趣的經驗,有些我還留有照片。

 

問題十一:口譯如何克服分神的問題?口譯遇到的窘境?

對我來說還沒遇過分神的問題,做口譯時很緊張,緊張讓我很謹慎。

曾經遇過講者說好會照稿念,所以很放心,也沒帶筆。我當時是站著做逐步口譯,但講者念一句就開始脫稿,原本以為他會回來,但一分鐘後仍未回到原稿內容,我趕快喊暫停,去拿紙筆。另外,也遇過筆沒水,第一隻支筆沒水,換第二支沒水,再換第三支都沒水,趕快喊暫停,借一支鉛筆,各種情況都有。所以之後我做逐步時都會帶鉛筆。

 

問題十二:口譯太久沒做,要如何保持敏銳度?

同步有夥伴,會輪流翻譯,太久沒做口譯會有生鏽的感覺,所以一開始可能會出現難以集中精神的情況,但一、二十分鐘過後這種感覺會慢慢修失 。逐步尚未遇過類似狀況。我做逐步時會非常敏銳、警覺。

 

問題十三:開始工作還會固定練習嗎?

會。但非正式練習。我會隨時注意訊息如何處理,修完課後我做筆譯也是種練習,我接的筆譯剛好是口譯會做到的相關主題,對熟悉辭彙很有幫助。

 

問題十四:翻譯市場未來的前景?

只要你是優質的譯員,金字塔頂端的譯員永遠有空間,高手永遠有空間。但是如果把自己定位為中下程度,那變成跟一大堆大學生競爭,若是這樣就沒必要念翻譯所。

我舉個例子,cash cow是賺錢的金母雞。筆譯可分兩類,一種是維持穩定收入的案子,這是你的基本盤,可以養活自己。另外是做名聲用的類型,選擇高難度,一般人不會接的,例如我曾做過中國古代的鎖,以及指南車發明的機械理論。雖然收入不高,但是對累積名聲很有用。還有一開始就要訂高價。可以先跟對方要求免費試翻,如果對方覺得值得自然會找你,一開始訂低價,之後很難調高價錢。

 

問題十五:當自由譯者時有沒有擔心過失業?

每天都很怕。自由譯者一定會擔心會接不到案子,但回顧過去每個月的量,我發現足以養活自己。只是月初都會擔心接不到案子。所以不管是否真的有時間一定都要接,拒絕一次之後別人可能就不會再找你,所以交稿日期可能會全都卡在一起。現在在教書就沒時間接了,因為作業改不完。

 

問題十六:最強的長處?

長處是沒有短處,短處是沒有長處。

做口譯時我都會全力以赴,做到累得受不了,且會事前充分準備。

 

問題十七~問題二十六:

教學心得與經驗

 

問題十七:當初如何進輔大翻譯所任教?

一開始當代課老師,先是教科技翻譯,教完後過個暑假,又有更多課要我處理,就一直待到現在。

 

問題十八:研究所學到的足夠應付工作需求嗎?

可以,但老師推著同學前進時,同學也要讓老師推得動才行。跟著訓練的進度走,同學便可能像Spark(陳柏宇)學長一樣優秀,但還是要看自己造化。還有出國一年很重要,可以增強英語的表達能力,很多東西同學不是聽不懂或不會,而是不知道怎麼表達。一定要自己想辦法擴展自己狹窄的語言領域,才能勝任口譯工作。語言領域要增加,不只是說,聽也是一樣,口譯只有一次機會聽懂句型,不像筆譯可以慢慢看,還可以問人,所以如果出國一年後聽力還是有問題,就須考慮是否走口譯。

另外,針對不同語言的表達障礙,要有不同處理辦法。如果是母語(中文),練習處理、重新整理訊息,也許就可以了,如果是英語,也許英語確實是比較弱。

 

問題十九:當兵會影響翻譯能力嗎?

之前的學長都是先念才當兵,近幾年才有人當完兵再念,但學長們都沒什麼問題。我朋友Paul說:「學會了這技能,就像騎腳踏車一樣不會忘記。」所以不用擔心當兵,但是不要讓自己生疏、生鏽,不管是口譯技巧或英文單字都一樣。當兵心得也可以多跟學長請教。

 

問題二十:翻譯理論對實務有幫助嗎?

有幫助,但問題是能帶來什麼幫助。理論會告訴我問題的內容,可以幫助解釋一個現象。有些問題或困難能用理論加以解釋,心理就比較踏實,知道別人也遇過類似問題。接著下一個功能就是告訴我們怎麼做。理論的兩種功用,一種描述現象(what),一種教導我們怎麼做(how),對我們目前來講,how可能比較重要。如果理論能告訴我們一些公式、捷徑,對我們自然有幫助。所以理論有用與否要看理論的類型,看是否跟我們遇到的問題有關。無關的話,便無法體會其中的道理。

 

問題二十一:教學開心或痛苦的經驗?

與人交流就很開心,不管是否與教學相關都是。

 

問題二十二:平常練習的材料來源?

口譯:網路(如台大演講網)、電視演講節目。筆譯:會把不同篇文章湊在一起,以練習應對不同風格。主題會選擇常碰到的類別,以便知道該領域常用的句子、講法,增加背景知識。平時練習找到的中文稿文句不佳,則是因為這樣的文字具有代表性,很常見,也是未經編輯修飾的原貌,跟我們平常習慣看到經潤飾過的出版品不同。同時藉此讓大家明白難懂的中文長什麼樣子,以後不要學。

 

問題二十三:當老師跟當譯者時各別的滿意程度?

我覺得很難比較,但都滿意。有所得也有所失,做一件事時有其他事不能做,做另一件事時又有其他事不能做。

 

問題二十四:翻譯所面試的評分方式?

口試時考官沒有筆試成績,以示公正。口試時C老師會問傾向筆譯或口譯,避免學生有錯誤期待。面試老師會依學生發展的潛力判斷,若學生堅持念口譯,但聽力有問題或無法馬上釐清訊息脈絡,口試分數自然會較低。

 

問題二十五:翻譯所過去和現在在教學訓練方式上的異同?會不會覺得所上的筆譯課較重?

以前的科目較多,共十科,上課時間也多。但少不見得不好。(口譯)上課時數多少不重要,重要的是課外的練習。許多口譯理論都提到,兩、三個人一組的「合作學習」是口譯學習很重要的一環。過去與現在的訓練方式大同小異,但過程會因同學性質修正。例如,現在班級學生多,程度有高有低,所以會先將程度低的往上拉,「做整齊之後再往上走」。過程不同,但結果差不多。「經過兩年訓練的同學功力不比以前差」,「 樂見比以前強」(的學生)。

會覺得筆譯比較重的原因是,筆譯作業需要花時間坐下來寫,但口譯練習沒人盯可以偷懶。 理論上,時間應該會不夠用。過去有老師說過:「來這裡就不要工作,要工作就不要來」。

 

問題二十六:現在譯研所學生欠缺的能力?會不會覺得現在的學生比較懶散?

大家的水平、學習、成長背景都一樣,一年級、二年級的程度都差不多在某個落差之間,沒有什麼值得訝異的差別,除非有天才出現。有很多學生現在不會的老師當時也不會,有很多特質都是培養出來的。

不能同學說警覺性不夠(雖然我很想這麼說),因為我無法得知同學在課外投入了多少時間練習語言。唯一可以判斷的是學生是否有進步,但也不能因為沒有進步就認定學生沒有下功夫練習,因為「語言的東西有時候並不是投入多少就進步多少」。 希望同學「要有耐心,不是馬上看到成效」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jugic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