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作者在《翻譯與人生》中的前半段所闡述的翻譯定義與方法,讓我對翻譯的看法有了不同的體認。作者在第一章中舉出很多的例子印證,翻譯不應該只是照本宣科,而是應該視「目標族群」來做調整,甚至考慮到譯入語的文化背景,更動原文以獲得預期成效。在學校學習翻譯技巧時,我總以為是針對目標族群,更動語域和翻譯方式,以期獲得相同共鳴,卻沒有思考到即使翻譯通順,讀者(譯文使用者)因文化背景不同,仍然無法吸收訊息。即使要收取等效,但以現實層面來看,如果要更動原文信息,我心中卻會懷疑,在台灣有多少客戶能夠接受?作者又提及了一個現實的考量,在這個資訊爆炸,甚至氾濫的年代,以作者為中心的想法已經淡化(p.34),如果訊息不能取悅讀者,那麼只是印著文字的廢紙罷了。以譯者的角度,翻譯本來就不是創作,如果摒除掉這個先決條件,那麼要如何翻譯得當,又要讓讀者有共鳴,其實真的需要花費大把心力,也考驗譯者的功力。

  另外,作者也提出對聖經翻譯的看法(P.55),認為聖經的翻譯內容太混淆,而且應該針對不同的讀者群(小孩、團契、地區…)有不同的譯本(P.59)。以翻譯的功能來看,我不能說他錯。但身為基督徒的我,有小小不同的看法。正因為「聖經」視為上帝的話語,如果譯本繁多,第一會讓人無所本,到底什麼才是真正上帝的話,哪些又是解釋,反倒讓人混淆。第二,就像是古文一般,本來就不屬於我們時代的文體,為了要讓讀者了解而多加解釋,不就好像要現代學子看《論語》或《孟子》的白話文就好?第三、要讓眾人了解,所以我們有牧師可以解譯經文的內容,並教導在現代生活如何實踐;要讓小孩了解,有繪本和故事書可以圖像的方式來教導。但這一切,都以聖經原文作為基礎。這也不難想見,如果聖經要編修,往往要非常小心。

  最後,作者提到以翻譯作為一生的志業,需要過人的毅力和熱情,我也心有戚戚焉。光在學習的過程中,有時候也會很沮喪,不知道是否真有所得,也不清楚未來的市場。尤其台灣的市場競爭激烈,加上翻譯素質良莠不齊,如果要有一片天,真的必須下很多苦功。我們既然比別人都了解文字對讀者的重要性及影響力,也認同這是一門專業,我相信努力一定會有回報,在這個行業一定可以脫穎而出,創造自己的事業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jugic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